cba的nba球员 CBA 联赛 18 岁!与 NBA 相比,它能否跨越?现场看球超过瘾

更新时间:
2025年09月03日 19:30

本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雷煜

本专题内容由 本报记者 黄维 与 张健强 共同撰写 特别邀请 关辛(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资深篮球记者)担任嘉宾

CBA联赛即将迈入第十八个赛季,18岁的年轻人已经成长为成年人;而18岁的CBA,在职业化进程和市场运作的带动下,也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效应和产业规模。与远在大洋彼岸的世界顶级联赛相比,中国篮球联赛能否实现超越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目标?

现场看球、主场文化……

CBA和我们更“亲”

归属感在职业联赛中意义非凡,地域层面的归属感更为关键。CBA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毕竟属于我们自己,现场观赛体验极佳。国外联赛的基础是在国内缺乏正规职业联赛的时期发展起来的,即便如此,始终缺乏亲近感,这一点上CBA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张健强说,他认识不少球迷,其中有些人对NBA和CBA都很感兴趣,也有一些人平时只关注CBA,对NBA几乎没什么概念。实际上,姚明和易建联在NBA打球的时候,那些原本只看CBA的群体也确实开始关注NBA的比赛了,从这个角度讲,NBA无疑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NBA又没有中国球员了,或许这些人会再次对NBA失去兴趣。

黄维认为,关系远近,关键在于球迷的年纪大小,或者他们最初关注哪种体育项目。70后、80后、90后这些球迷,都有自己特别看好的NBA球员。他们崇拜的人物,从早期的约翰逊、乔丹、皮蓬开始;后来又关注科比、艾弗森,再往后有詹姆斯,现在则是罗斯、哈登等等。NBA持续不断地培养出新的明星,让球迷们心里始终有一种近乎“神”的敬仰之情。就算他远在大洋对岸,你只要望见他在运动场上的身姿,同样会感到心潮澎湃、倍感温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亲近啊!

NBA的历史悠久,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许多家庭的球迷几代人都支持同一支球队,可能最初是因为这个家庭与这支球队有某种渊源,比如有球员出自该队,或者某些球员与他们是同窗。CBA才成立了18年,或许等到30年后,在国内也会形成类似的世袭球迷群体。毕竟,形成传承需要时间积累,也需要经历一定的沉淀过程。

张健强认为,谈到“关联度”,国内联赛对追随者的心态作用更显著。自家球队的胜负,几乎决定了当晚众多追随者的心境波动。观察NBA赛事,无论哪方获胜或失利,电视一关就不再萦怀。然而,支持本土队伍,得失带来的情感冲击会持续很久,可能不止一天,甚至过了数年还会被人提及。有些亲身经历现场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终生难忘的瞬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亲密”。这些特点都是本土联赛独有的,或许在吸引更多球迷方面下更多功夫,未来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广阔。

关辛:其实,从融入的角度看,主场氛围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在我记忆里,过去夺冠队伍无论到哪都能收获欢呼,有时情形跟在自己主场差不多。比如早年的八一队,就长期享受这种待遇,后来广东队也曾有过一段时期同样如此。去年总决赛,第一场球迷还向广东队送出掌声,但到了后期就完全变成了喝倒彩。本土联赛拥有众多载体,诸如网络上的见解碰撞,此乃本土文明风貌的彰显。

天时地利比NBA有优势

CBA国内市场逐渐完善

黄维认为,从全球市场的发展水平来看,NBA要远远强于CBA。但是,如果考察国内市场,CBA无论是在市场拓展还是球迷互动方面,都已经成为NBA的对手。电视转播、报纸报道和网络讨论,CBA已经具备和NBA同等的平台和影响力。

CBA与NBA对比分析_cba的nba球员_CBA联赛发展历程

张健强:回想起来,过去国内的体育报道,除了奥运会这类顶级赛事,多数版面被欧洲足球赛事和NBA所占据。电视体育新闻中,也有超过半数内容是关于海外联赛的。然而近年来,本土职业联赛和地方球队的表现,逐渐成为体育新闻的焦点。在篮球领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早些时候任何一本篮球刊物,几乎都是NBA的报道,如今CBA的报道空间却越来越受重视。

黄维提及过一种观点,该观点称CBA的观看人数已持续多年超过NBA,那么这是否意味着CBA在竞技水平上已经超越了NBA呢?

目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NBA的观众关注度不如CBA,然而,我并不认同这种比较方式。NBA的比赛通常在早上八点进行,而CBA则安排在晚间黄金时段。NBA需要顾及本土球迷的观看习惯,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在美国四大职业联赛中,NBA的规模相对较小,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能够在中国等海外市场保持稳定的观众基础,这已经相当不易。在海外推广方面,美国的其他职业联赛甚至要向NBA学习。

张健强:不过CBA在某些层面已慢慢赶超NBA。李元伟掌管期间积极推动CBA的公益活动,例如进入学校、福利院等,这些举措旨在为将来培养忠实观众。然而NBA每年夏季也会参与这场角逐。篮球联盟的选手们,在早期阶段,每一个都令人惊叹不已,而如今却频繁更迭,竞争激烈,市场争夺往往优先考虑本地选手,中国篮球联赛只要表现足够出色,便能够牢牢吸引住本土观众。

黄维表示,国内CBA俱乐部已经具备自主运营品牌、构建球迷组织的意识,每年联赛启动前,众多队伍都会举办活动丰富的球迷庆典,这种做法让NBA在吸引中国球迷方面逐渐力不从心。

开个玩笑,我们电视台全年的收视成绩要靠CBA了,NBA只需要购买版权,后方进行直播即可,CBA在广东有三支队伍,每次派出直播车至少需要四十个人,但我们还是愿意这样投入。

CBA已能吸引NBA大牌?

全方位跨越还要“成长”

NBA往昔岁月里一直独占鳌头,由于早期信息传播受限,人们很难观赏到水准精湛的赛事,那时即便是寻常的球星出现,球迷也会蜂拥而至,就连过去的国家队友谊赛,只要冠以美国队的名号,即便队伍实力平平,依然备受追捧,如今这种名不副实的球队已经完全无法立足了

张健强:每到夏季,众多体育品牌会举办促销活动,邀请NBA及CBA的运动员到场互动,不过NBA运动员的拥趸们反应更为热烈。这现象或许并非源于支持者人数的差距,而是与他们的年龄构成有关。因此我非常认同关辛的观点,这两种球迷群体难以简单对比。NBA的追随者倾向于积极追逐偶像,而CBA的观众更专注于观赏赛事本身,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过分关注某个特定的运动员。

关辛:根据我工作期间观察的球迷社群,NBA的爱好者以年轻人居多,这与运动商品的宣传策略相关联。而CBA的追随者则大多是出于对篮球本身的热爱,整体来看显得更为稳重。

黄维表示,有人核算过,现阶段CBA提供的报酬足以吸引那些年薪低于NBA三百万美元的运动员。事实上,CBA完全能够借助NBA已经积累的球迷基础,只要选择合适的运动员过来,便能够招徕这些观众。

关辛认为,关于CBA能吸引NBA大牌球员的说法,他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去年NBA停摆一结束,那些在CBA效力的球员就立刻失去了热情,这表明,CBA若真的想要邀请处于事业顶点的球员,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薪资,占用了整个预算的大部分,而且还得削减国内球员的报酬,这样的做法并非繁荣的开端,而是预示着市场的泡沫即将破裂。

张健强表示,现阶段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已经相当兴旺,不过他认为该联赛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对外界的包容程度。他主张应该制定明确的媒体沟通准则,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时常回避与新闻界的交流,这样或许能为联赛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篮球联赛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新闻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例如在赛事开始前九十分钟以及结束后三十分钟,选手更衣室会向外界开放。如果需要采访运动员,有专门的新闻发布人员会协助安排。目前国内篮球赛事中,只有广东省和上海市的俱乐部能够做到更衣室向媒体开放。实际上,部分省份尚未建立专业的体育频道,有时比赛是通过大众娱乐频道进行转播的。这方面要追赶国外的联赛,还需要很多时间。



篮球录像
篮球集锦
篮球新闻